返回首页
文学网 > 散文 > 短篇散文 > 正文

母亲的玉米糁

作者: 吴宽宏2023/10/19短篇散文

瑞雪初飞时节,我在新疆南疆最边远的且末县,又一次准时收到了母亲从陕西关中农村寄来的玉米糁。顶着寒风从邮局取回那个沉甸甸的包裹,心里只觉得热乎乎的,忍了再忍,才使泪珠没有掉下来。

记得那年秋季,执意违背"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硬要离开故土与双亲、西出阳关闯世界时,母亲知道无法阻挡羽毛已丰的儿子,只好在僻静处暗自垂泪。临行那天,我一再劝说母亲不要到火车站去送,生怕那离别时的凄然场景刺痛母亲的心。但母亲还是赶到车站,前前后后地忙活招呼。待到开车的汽笛拉响,看到伫立在站台上的母亲那瘦弱单薄的身影,我真为自己从此不能在母亲身边侍奉孝敬老人而深感不安。

初到异乡,首先遇到的就是不服水土的麻烦事。作为远离故乡万里之遥的游子,当时是多么想吃到家乡风味的饭食以缓冲一下换水土带来的不适!可转念一想,相距这么远,怎能吃到家乡的饭食呢?突然有一天,邮递员送来了寄自家乡的包裹单,取出来一看,竟是细心的母亲邮寄来了家乡的玉米糁!我不由得欣喜若狂,真是爱子莫如母啊!

捧着这金灿灿的玉米糁,我似乎看到母亲用颤颤巍巍的双手,从当年晾干的玉米棒上费劲地剥下一颗颗金黄色的玉米粒,再到加工厂去一遍又一遍地将玉米磨碎,筛掉不能吃的玉米皮,筛去多余的玉米面,最后选留出这均匀细小的玉米糁。其复杂的加工工序、不大不小的颗粒规格,母亲却能把握得那么好!而我也最爱吃母亲用玉米糁做的玉米粥,香喷喷,甜丝丝,几天不吃就觉得心里空落落的。

在远离故土的边疆,竟然也能吃上家乡风味的玉米粥,真是不容易啊!我急急赶回住所,按照家乡的烹饪办法,用文火慢熬。不一会儿,满屋子便飘起了香味。满满地舀上一碗,夹了一点菜放在上面,一边用嘴吹着凉,一边慢慢地顺着碗沿喝玉米粥。一霎时,好像又回到了家乡,正端着大海碗蹲在村中那棵老槐树下,与乡亲们一起在约定俗成的"老碗会"上边喝着稀粥边神侃闲聊。等我心满意足地喝了个碗底朝天,浑身上下顿时充满舒适惬意的感觉。

说来也奇,自从吃了母亲从万里之外的家乡寄来的玉米糁,就好像给我垫了底,使我得以从不服异乡水土到逐渐基本适应。一当我怀着感激与喜悦的心情,向母亲写信禀告了我的收获与感想之后,没想到竟给母亲增添了麻烦。随后,每到新的一年秋冬之交,母亲必定要将新收获的玉米加工成玉米糁,不远万里给我寄来。有一年,当母亲听说我的一位既是同乡又是同事的友人从边疆回陕西老家探亲,竟背着大半袋子玉米糁,步行了好几公里路,赶到那位同事家里,请人家帮忙将那挺沉的大半袋子玉米糁带到边疆转交给我。返回家后,母亲便累病了,后来听弟妹们来信说,母亲那次病倒后一连躺了好几天,还不让弟妹们写信告诉我。闻讯后,我真是愧疚万分,于心不忍啊!我连忙写信问候母亲的病情,恳切地劝母亲以后再不要操心给我带玉米糁,并一再表白我已经完全适应了异乡的饮食习惯。同时还告诉母亲,当地市场上也有玉米糁出售,而且价钱又非常便宜,啥时候想吃都可买到。可不晓得母亲是怎么知道市场上卖的玉米糁粗糙干涩、怎么也比不上自己亲手加工的好吃,过后照样准时给我寄来或托人带来新玉米磨的玉米糁。

看来要免除母亲的操心与劳作,只能另想办法。于是,借回故乡探亲的机会,我便特地准备了一大袋子玉米糁,并告诉母亲说,这袋子玉米糁足够我们在边疆吃好几年了,请母亲不必再为我们操心。我想,这下母亲该放心了吧。可不料想,到了第二年初冬渐冷时,母亲又将一袋玉米糁寄到我们身边,并让弟妹们写信说,这玉米糁最好吃,是用当年新收获的玉米磨的,清香爽口,营养最佳;还劝我们在白米细面充盈有余的今天,别忘了多吃点粗粮为好。这可真是儿行千里母操心啊!怪不得古人早有感慨"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看来这世上最难回报的就是这高堂老母爱子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