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闹花灯
"小小竹子节节空,劈开篾子编灯笼。正月十五发的亮,照得一年四季红".元宵节是春节的尾声,好像要给喜庆祥和的春节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从而格外热闹。元宵节必不可少的是花灯。在我们乡下,不满十二岁的孩子在灯节都要玩灯笼,因为火红的灯笼可以带来一年的好运。每年灯节前,大人总会给孩子买灯或是扎灯。
灯笼的样式很多,各种动物、瓜果的造型都有,最常见的是简易的西瓜灯,大人们基本都会糊。男孩子玩的是狮子、猴子、龙之类的灯,女孩子玩的是花篮、花挑等。我小时候玩过的有飞机、猴子什么的。灯节上,打出一个好灯笼,是值得炫耀的事,能吸引很多艳羡的目光。
过罢年,我们就盼着元宵节,希望那时不要下雨、下雪。到了初十,街上、集上就开始有人卖灯笼了,大人们根据家境为孩子选回一个灯笼和几根红蜡烛。这种蜡烛下端有孔,可以插在灯笼里的灯座上。
手巧的大人,买来花花绿绿的彩纸;砍来竹子,劈成篾条,先扎成需要的形状,然后把彩纸糊上就可以了。
堂弟的姥爷手很巧,每年都要来给我们扎灯笼。他扎的最好的是狮子灯和花篮。狮子灯全身挂着金毛,微斜着脑袋,瞪着大眼,张嘴吐舌,威风凛凛,脚下还有四个轮子,可以拉着走。花篮四周镶着五颜六色的花朵,小巧玲珑。
灯节的前奏在正月十四晚上就开始了,我们叫"试灯",就是点亮各自的灯笼,围着村子绕一圈。最热闹的当然是十五、十六晚上。我们有"早十五、晚年下"之说,意思是年夜饭要吃晚,好守夜;十五的饭要吃得早,以便孩子们出去玩。
十五、十六晚上,我们打着灯笼,成群结队地挨家挨户跑,每家的每间屋子包括锅屋、猪圈、鸡圈,都要照上一照,帮助这家照走邪气,照来好运。一个村子照下来,才能回家睡觉。经常有一些孩子跑得急,摔倒了,或不注意打歪了灯,蜡烛一倒就烧着了灯笼,来不及扑救,灯笼就只剩下了骨架。有些孩子会哭,大部分一笑置之,因为到十七晚上,所有的灯都是要毁掉的。
闹花灯的习俗据传始于西汉,辛弃疾描写元夕的热闹景象是:"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我们闹花灯则简单得多,那就是"拼灯",在本村与邻村孩子之间进行。十七晚上,两村的孩子聚到村头,赖灯撞好灯,拿西瓜灯的专门找花篮灯撞,花篮灯却要去撞狮子灯,这样你撞我、我撞他,直到所有的灯笼都被烧着,大家才嘻嘻哈哈尽兴而归。当然,有些孩子舍不得撞灯笼,只好在十七晚上不出来,他们保住了自己的灯笼,却错过了一场好戏。
到我给孩子买灯笼的年头,大街小巷只有工厂生产线上出来的塑料灯了,并且不是点蜡,而是用电池。科技的进步带来了无数方便,也带走了一些快乐。快乐是简简单单的事,现在的孩子再也没机会体验"拼灯"的乐趣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