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学网 > 情感 > 生活随笔 > 正文

我们的菜园我们的菜

作者: 郭涧笙2023/11/28生活随笔

几年前,我和几位同学朋友,一起在县城郊外找了一块荒地,开始种菜。

我们的目的,其实就是为了体验一种过程的。我们都是机关上班族,我们的父辈都是农民,我们的血液中都还保留着土地情节,在星期天或节假日,我们在工作之余,回归田野,既锻炼了身体,又寻求到一种亲近大自然的乐趣,收获自己种植的绿色无公害蔬菜。

整 地

三月,春寒料峭,不知不觉中,地温上升,万物萌生。在春乏的人们还蒙头大睡的早晨,晨鸟的呢喃是最美的音乐,清新的空气是大自然无私的馈赠。从阳光撒满的小路来到田间,我们开始用铁锹翻地。这是一块机械设备到不了的田地,通向地的,只有一条仅容一人走的下坡路,所以没人种,所以才轮得上我们种,所以必须一锹一锹地把地翻松才能种。

我们收拾了地面干枯了的蒿草和去年庄稼的残根旧茬,在地角点燃,在袅袅的青烟中,开始翻松土壤(这是好几年前的事情,现在是不允许烧荒的)。对这样的场景,我们非常熟悉,我们仿佛回到小时候的农村,跟着大人到田间,也对古人称之为"刀耕火种"的农耕生活有了新的理解。

翻地的过程大概得一个星期,每天翻一点点,积少成多,翻过的土地是湿湿的,呈深褐色的。这个过程很累,但每天看到自己的成绩,很有成就感。每天,我们走过的路边,无名的小花竟先开放,报告着春的消息。我们的心中,充满着所看到得春绿的欣喜,这是不同于任何季节的绿,她是清新的、纯粹的、含着生命养分的绿;这是经过一个冬天的积蓄,迸发出来的一种热情。山谷中,一团一簇的桃花在万木枯黄中,悄然开放,就像一场大戏,旧的角色尚未下场,而新的精灵就以最美的姿态,悄然登临。

紧接着第二道程序是施底肥、铺地膜。我们的菜园绝不用化肥,这是种菜的"初心",为的就是不吃有公害药物残留的蔬菜。我们一般找掏粪工人买粪,或者在养殖场拉一点猪粪、鸡粪,有一年施的是食品作坊的废猪油。铺地膜是对付旱情和增加地温的一种有效方法。铺地膜和不铺地膜同时种植的蔬菜,有明显的区别。万事万物都有正与反的作用,铺过地膜的土地,第二年必须把地膜残留细心清理,这东西在土壤中不会腐烂,会阻碍植物的生长。铺地膜要先整地垄,讲究地垄的平整笔直,否则弯弯曲曲膜铺不展、也不美观。

宽广的田野中,拖拉机唱着欢快的歌,在阳光洒满的土地的海洋中驰骋。一块块散发着泥土芳香新垦过的土地,正酝酿着今年的丰收。我们铺过地膜的田地,远远望去,整整齐齐,一行一行,就有了菜园的味道。

播 种

蔬菜的种植有两种方式,西红柿、黄瓜、茄子、白菜等要先在温室中培养好秧苗,再移栽种植;而豆角、南瓜、萝卜等则可以直接下种种植。城郊的窑铺村是有名的蔬菜种植大村,村里的菜农从春天就开始靠培育秧苗卖苗子赚钱,到夏天蔬菜上市开始买菜,到了秋天则卖红薯、土豆等,大部分的菜农每年都有好几万元的收入。

播种的过程是充满喜悦的,所谓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的感觉。如果土壤干旱,下种时先要用水洇湿,保证种子需要的水分。下种后如遇下雨,泥土有时会板结,土话叫"葛憋",要人工破除板结。直到几天后,几片嫩芽就从泥土中破土而出,你才能松心地舒出一口气,惊喜于大自然的神奇。而那温棚中育出来的秧苗,栽种时要避开中午的烈日,一般选择阴天或傍晚栽种,防止被晒蔫。种菜是一门艺术,株距行距有讲究,栽苗的深浅有讲究,各种蔬菜之间高低搭配充分利用阳光有讲究。

成活后秧苗生长很快,一天一个变化,在初春的时节,看到经自己手生长出最早的的绿色,那是令人心醉的。

管 理

现在的微信朋友圈,是人们扩大交流很好的一个窗口。当我们把菜园种植的菜苗拍照发到朋友圈,就会引来大家的一片点赞。大家仔细辨认着各种菜苗,有茄子、辣椒、西红柿、豆角、秋葵、萝卜、胡萝卜、芹菜、丝瓜……各种各样的蔬菜,被好多人羡慕,都想加入到种菜的队伍中来,但种菜绝不是看到的那么轻松,繁华的后面,有着许多大家看不到的劳动和辛苦。

随着秧苗的长大,豆角、西红柿、黄瓜等藤叶类蔬菜就要支架生长,为的是增加光线进行光合作用,加快空气流通,提高产量。架设这种支架的材料,市场上可以买到竹竿,笔直美观,但用上一年半载就会破碎或折断,当地的菜农一般会到山上去砍荆条棍儿,这种荆条棍木质坚硬,保存好可用七八年的。在黄刺玫盛开的季节,我们会到山上去砍荆条棍儿。黄刺玫,当地人称"马茹花",花开季节,漫山遍野就上演着花的盛宴,非常艳丽。野鸡、布谷鸟和许多叫不上名的鸟儿是这里的嘉宾,用美妙的歌喉,吸引着异性的爱慕,一切景色都如水洗过一样的清新。在花海的芳香中,你不由深呼吸,啊,真是沁人心脾的感觉,春天的美景,是对我们流淌汗水辛勤付出的最好补偿。

支架在菜园架好后,要用布条把秧苗绑在上面,保证它们沿着支架向上攀爬生长。随着藤叶的蔓延,西红柿、黄瓜开始开花结果,这时要打回枝,因为回枝多了,会使营养不集中,造成果实的数量多而不成型。整个种菜的过程,充满着点点滴滴的劳动付出,一刻也懈怠不得。

施肥和浇水是种菜两项工作量最大的劳动,除了底肥,在生长过程中,还要隔一段进行一次施肥,老百姓称之为"奶菜",即在根部灌溉农家肥。天旱的年景,水必须跟上。

在几年的种菜实践中,我们也走过不少弯路。如为了浇菜,我们一担担挑过水,有一年直接抽山泉水浇菜,结果菜还是不结果,一点变化都没有,周围菜农告诉我们,泉水温度太低,不能直接浇。第二年,我们在地头专门挖了一个晒水池,保证了常温灌溉。西红柿的种植难度较大,不能连续两年在同一块地里栽植。有一年,遭遇鸟荒,红一颗,鸟吃一颗;有一年是烂屁股,红一颗烂一颗;还有一年是生虫,我们怀疑现在的种子变异,是不是必须打药才能成熟?

种菜是一份精心的劳动,必须一丝不苟;种菜是一份辛勤的付出,必须兢兢业业。

收 获

每年最早收获的蔬菜,是西葫芦。这是一种生长很快的蔬菜。当金黄色的喇叭花开过后,蒂结出一个果实,见风就长,没几天就能收获。西葫芦口感鲜嫩,但吃过一阵后,人们就不想再吃了。这时,就接上黄瓜了。随后,豆角、西红柿、茄子等才依次成熟。农村人自家的菜园,不同于大棚蔬菜,不是反季节的,因此蔬菜是随着季节一样一样成熟的,来了什么菜,只能吃什么菜。你吃的不想吃了,它还在盛产。只有到了初秋时节,才能同时收获多个品种的菜。我们种植的蔬菜,有时吃不了,也拿来送人,大家都说,这是纯绿色蔬菜,好吃!有时,朋友们还会亲临我们的菜园,体验一把采摘的快乐。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这是当代人社会压力巨大,向往世外桃源的一种理想境界。"寄情于山水,相望于江湖"这也是我等情趣之人的一种精神追求。劳动是快乐的,但当今的社会,"80后"不想种地,"90后"不懂种地,"00后"不问种地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相比父辈留守农村勤勤恳恳耕田种地,新一代的年轻人早厌倦了"面朝黄土背朝天,弯腰曲背几千年"的活法,种一亩地需要忙活四五个月,抛去成本纯收入三四百元,还不如外出打工,一个星期就能赚这么多钱。付出与收入不相对称,这是我国农业目前最大的问题。年轻的不想种地,年老体弱的种不了地,愿意种地、能种地、会种地的人越来越少。粮食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物资,我不懂经济学,但明白"谷贱伤农"的道理。粮食安全是社会稳定的基石,尤其在近年疫情席卷全球、粮食呈现危机的情况下,人们对粮食生产的重要性,才进一步得以认识。

我们在种菜的过程中,体会到农民粮食生产的不容易,真是"粒粒皆辛苦"啊!何时能实现农业生产的付出与收获相对等呢?不是代沟问题,不是我们的下一代不热爱劳动,而是社会分配的不合理造成的。这也是我们在菜园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