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学网 > 散文 > 短篇散文 > 正文

故乡的年节

作者: 吴有臣2023/06/17短篇散文

一到腊月二十三,年的脚步鼓点频鸣,人们就变得异常忙碌了。

这天是中国北方传统的 “小年”。进入这一天,年味就愈渐愈浓了。一早起来,男人们就开始打扫房子、清理院场,屋里屋外收拾干净;女的则负责缝补洗浆、拆洗被褥,不让一家男女老少把藏有污垢的衣裳穿进新年。一切收拾妥当之后,就炒几个像样的“硬菜”,豆腐和鱼肉是必不可少的,豆腐预示着驱邪纳福,鱼肉则预示着年年有余;一家人坐在一起喝上几杯自酿的烧酒,聊一聊这年各自的感受,待到天色微黑,就在院子里燃放一串鞭炮,或把铁铳取出,装上火药,黏上炮捻,“砰——砰——”放上几声,那震耳欲聋的响声在山谷中久久回旋。

当然在这一天,最重要的事情就是送灶神。灶神是玉皇大帝派到凡间专门掌管烟火的“钦差”。他每年在腊月二十三晚上升天,向玉皇大帝汇报人间的生老病死和生存状况,玉帝如果听得龙颜大悦,来年世间必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反之则不是干旱就是雨涝,种的庄稼收成不佳甚至颗粒无收。所以这一天无论多忙多累,最后也要换上干净的衣服,把双手洗净,炒几个好菜放在灶台上方,供灶神慢慢享用;再把屠杀的猪头、羊头作为贡品放在灶神前方,磕四个响头、上一炉高香,虔诚地对灶神说“上天多好话,下凡保吉祥”,最后再焚烧一沓香裱算是恭送完毕。除夕晚上再用同样的方式请灶神归来,只是比在恭送时多燃放一串鞭炮。

从小年到除夕这几天,男人主要在山上打柴,图过年柴火红堂堂;火妇女则在家里置办美食,煮凉粉、磨豆腐,熬苕糖、蒸馒头,把家里好吃好喝的全都拾掇出来,为年夜饭做好充分的盛大准备。除夕一早,男的早早起来张贴对联,挂灯笼,张贴年画,准备祭祖用的物品。女的就整天沉浸在厨房忙碌。这天,小孩儿一定要管住自己的嘴巴,不能说不吉利的话。年夜饭做好后,一家人聚在一起,燃上熊熊的炉火,放一串鞭炮,在一块儿热热闹闹的“谈年”。谈这一年得失,再谈新一年打算,一会儿你给我夹一筷子肉,一会儿我再给你盛一勺子汤,小敬老,老爱小,说说笑笑,其乐融融。有时为了热闹,还把邻居或家门的叔辈长上一起喊来,在一块儿划拳猜令,押宝放马,开怀畅饮,不醉不休。就这样,一家吃罢再吃一家,家家轮流转,一场年夜饭甚至需要一个通宵。其实,吃能吃多少呢?主要是图氛围,一种热闹气氛!年夜饭吃罢,乡亲们就敲着锣,打着鼓,唱起花鼓,兴致高涨的还要扭一段秧歌唱唱花鼓!他们忘记了年龄,忘记了疲劳,那欢快的场面在摆摆手臂扭扭腰肢中,引吭高歌忘情欢乐热血沸腾!

最高兴的还是孩子们。他们年夜饭吃罢,就赶紧换上新衣,不约而同地来到村子头的广场,在一起讨论今夜将是怎么个玩法。他们个个兜里装着鞭炮,提着灯笼,在广场上尽情地蹦啊、跳啊,蹦累跳乏后,就一字儿排开,年龄最大的在前面引路,其他伙伴儿就像尾巴一样紧紧跟在后面,挨家挨户地串门儿,每走到一家门口,就会从兜里掏出一小串鞭炮噼里啪啦地燃放一通,再说几句吉祥的话语,有几个调皮捣蛋的孩子如果看到主人穿上新衣,就将鞭炮喷出的焰火对准主人屁股,把新穿的衣服给烧几个芝麻小洞。主人见状也不愠不恼,笑呵呵地说句“火烧财门开,财源滚进来”,就招呼他们进屋烤火,好吃的给取,好喝的给拿,像对待自己的儿女一样亲热。

新年的钟声敲响,噼里啪啦的鞭炮声此起彼伏,家家在“出行”呢!所谓的出行,就是人们在为新的一年祈福纳瑞,为新的一年搏个好兆头。他们用鞭炮开道、火药驱邪,图的就是不管干啥都很顺当。出行是有讲究的,得事先在老皇历上查看哪个方向大利,就把缠满鞭炮的竹竿指向哪里,双手举起,一步一步朝前走。燃放鞭炮的时候,大门的灯笼高高挂起,一家人梳洗干净、穿戴整齐,齐刷刷地站在门口迎新年,等到鞭炮燃放完毕才能欢欢进屋。一家燃放,另一家就赶紧接着响起。就这样,一直等到太阳升起一人多高还不停歇,空气里到处弥散着浓浓的火药味儿。

记忆中,故乡的年味除了热闹,更重要的还有许多忌讳。譬如三十晚上的火,十五晚上的灯。之所以过罢小年男人们就上山打柴,主要就是为了三十晚上的炉火,谁家炉火大、炉火旺,就预示着来年兴旺发达。烤火时还有诸多计较,譬如不能用火钳去捣乱,如果一捣火,家里预示破财、争嘴。记得有年三十晚上,我们一家人围着火炉烤火聊天,姐姐无意把火戳了一下,哥哥就给嚷嚷开来,就这样你一言、我一语,大家不约而同地说,看来三十晚上真的不能捣火啊!

如今,离开故乡蜗居城里,年味成为一种难以释怀的乡愁。每到过年,就回忆起故乡的年味,回忆那一个院子人一块热热闹闹地喝酒聊天,回忆儿时提着灯笼到处乱窜,更忆起那震耳欲聋的炮声,以及刺鼻的火药味儿……这一切看是多么的亲近又遥远!现在才明白,那些看似烦琐多余的忌讳,其实就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敬畏,对高质量幸福生活的向往和憧憬呀!